生产向绿 产品向优 产业向新
从冬种冬管一线看农业生产之变(年终策划·抓牢抓实粮食生产)
山东省临沂市电力部门加强农田节水设施排查整修,确保小麦浇上越冬水。 |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
河南省卫辉市推广秸秆回收再利用。图为秸秆打捆机在田间作业。 |
核心阅读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端稳“饭碗”,保数量更要保质量,抓生产也要抓生态。从冬种冬管一线看农业生产之变,生产向绿、产品向优、产业向新,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步伐坚实。
种养循环,用好农业生产“另一半”
冬意渐浓,冬小麦破土出苗,田畴积攒丰收力量。“地好、土肥,麦苗长得有劲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丰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贵说。
2000多亩地,冬种小麦、夏栽水稻,潘贵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乐呵呵地算账,“今年两茬粮食,亩产过吨,收成不错。”
丰收从何而来?“过去靠大水大肥,软土变硬块,种地得换个方式。”潘贵一点点摸索,“多用有机肥,作物‘吃’得有营养,地有劲了,产量自然就能上去。”
忙完秋收,整地松土,地里均匀撒一遍有机肥,再播冬小麦。潘贵算起“经济账”,“以前,一茬小麦至少要施3遍化肥,现在有机肥搭配增效肥,用肥少了,每亩能省三四十元。”
有机肥从哪儿来?不远处,在徐州徐牛养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00多头牛的粪便被收集到发酵池,经过处理制成有机肥。“牛粪还田,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养殖场排放难题,又提升耕地质量,一举两得。”公司负责人李亮说。
铜山区既是产粮大县,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牛、山羊生产基地,全区畜禽养殖年产生粪污量近200万吨。近年来,当地探索“粪污—沼肥—粮食(果、菜)”运行模式,签约养殖场345家,收储畜禽粪污超32万吨,完成还田面积22万多亩。今年以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项目区化肥减量超1200吨。
农业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铜山区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沿着田垄,铜山区宝平家庭农场负责人孙宝平查看麦苗长势。“近1000亩地的秸秆咋处理,是个大难题。”孙宝平说,专业农机处理,每亩地补贴25元,一部分秸秆粉碎、深翻,为土壤肥力“加把劲”。
另一部分秸秆离田回收。村收集、镇储存运转,秸秆来到加工车间。揉丝、加压,一捆捆秸秆变饲料。“今年我们收购了1万吨秸秆,制成的饲料销往宁夏等地,年销售额600万元左右。”徐州中之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启太介绍。
立体循环,生产向绿。“区里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畜禽粪污、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用好农业生产的‘另一半’,目前探索了3套粪肥还田技术模式,小麦秸秆离田面积达百万亩,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铜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涛说。
看全国,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农业资源集约利用、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节约集约,耕好“无形粮田”
“胶东粮仓”山东平度市,冬闲人不闲。这几天,蓼兰镇种粮大户侯元江时不时到地里看墒情、查苗情,“苗壮好越冬,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问起“增粮计”,侯元江打开话匣子,“节粮就是增产,减损也能增效”。就拿播种来说,用的是精量播种机,播种“按粒定制”,行距、株距均匀,深度基本一致,不仅每亩能省种子1至2斤,还有利于后期田间管护和机械作业。
耕好“无形粮田”,节粮减损贯穿耕种收全环节。侯元江说,良法配良技,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大农机收割,一套“组合拳”,增产不增水和肥。算下来,每亩节水10%、节肥10%,成本能减少150元左右,小麦亩产量近1500斤。
晾晒仓储是节粮减损关键环节。“收完粮食,就怕连阴天,来不及晾晒,粮食容易发霉,影响品质。”青岛福达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福达说,合作社购置了一台烘干机,24小时能烘干150吨粮食,有效避免潮粮发霉,减少损耗,好粮卖出好价钱。
强化粮食机收减损、推广精细种植、减少储存损失……平度市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今年,全市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机械8400余台(套),先后举办了小麦、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激励农机手提高操作技能,为粮食丰收开掘新空间。”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农机装备科负责人李占良说。
前不久,《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印发,提出到2027年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已分别控制在1%、2%、2.2%,优于现行行业标准。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广集中育秧、精量播种等技术,加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为粮食增产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农业生产方式之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硬约束。
忙完小麦冬种,备好化肥农资,河南安阳县瓦店乡王贵庄村村民张先智的田块里,集合不少灌溉“神器”。张先智如数家珍:平移式喷灌机边走边灌,卷盘式喷灌机能均匀喷洒,“这些设备顶事又省水,夏收加秋收,打粮2450斤,能省水5至8立方米。”
节水从田头到源头。“疏通渠系、衬砌渠道,输水更高效,灌溉速度快了,跑冒滴漏少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安阳县水利局洹南渠管理所负责人杨荣海介绍。
节水农业蓬勃发展,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2023年的0.576,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2014年的402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64立方米。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绿色优质,农产品“含绿量”更足
四面青山间,一洼洼水田交错。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布上村,稻虾共生,一田双收。“6月插秧,10月收割,其余时间水田养虾。绿色种植,生态养殖,虾吃虫子,粪便还田,一亩地‘长’有机稻和生态虾。”稻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兆善介绍。
打“绿色”牌,种地增效益。姚兆善算起账:“稻谷亩产约500公斤,每亩收入1100元;小龙虾亩产约180斤,每亩收入2400元,比起单种水稻,收益翻番。接下来,我们还要搞冷链配送、农产品加工,办农家乐,把稻虾共生产业链做大做全。”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新型种养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3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490.34万亩,稳定稻谷生产2250万吨,产出各类水产品416.65万吨,为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增“绿”。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的稻米加工车间,金黄稻谷经过清理、脱壳等,变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有机大米深受欢迎,日产能达到100多吨。”湖北谷雨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德胜介绍。
优质大米来自绿耀农业产业园基地。“我们严格按照有机绿色标准种大米,杀虫用的是太阳能灭虫灯,喷的是辣椒酵素、大蒜酵素;施肥用的是菜籽饼、紫云英,这样种出的稻米色泽透亮、口感香糯。”基地生产负责人范振浩介绍,今年基地有机水稻产量达7.5万公斤,订单收入超百万元。
从田间一线看农业结构调整,各地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粮食产业提档升级。《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国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8221个,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约1.77亿亩。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擦亮农业生产的绿色底色,为百姓餐桌提供更加丰富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7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