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绿镜头·发现中国系列报道

从泥土到云端:一颗葡萄生长的气象“密码”

高清扬
2025年07月01日09:32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一处葡萄种植基地里,秦皇岛市气象局生态与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丽华正蹲在田埂边,与基地负责人赵晓东一起分析着葡萄的生长情况,并对照着气象数据,讨论接下来的农事安排。

据了解,昌黎已建成11个标准化葡萄基地,年产酿酒和鲜食葡萄总计800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3.8亿元。这其中,离不开秦皇岛市气象局针对葡萄生长所提供的全链条气象服务。

日前,“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团走进河北省秦皇岛市,了解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有益探索。

昌黎县一葡萄种植基地内的葡萄。人民网 高清扬摄

昌黎县一葡萄种植基地内的葡萄。人民网 高清扬摄

精准护苗

农时预报直达根系

“我们这些做农活的,最怕的就是变天。”赵晓东对此深有感触。以种植酿酒葡萄为例,每年冬季需将葡萄藤深埋土中以防受冻;而每年3月下旬前后,则要将覆盖在葡萄藤上的土壤移除,使其从休眠状态中“苏醒”,开始新一年的生长。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是一场与气候风险的博弈。埋土和出土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葡萄正常生长。

“上学时,老师讲,葡萄出土应该在山杏花开、杨树雄花初落时。” 而今年3月20日左右,由于气温反常升高,杏花提前开放。就在赵晓东按经验准备进行葡萄藤出土工作时,他收到了气象部门发来的寒潮预报:预计27至29日气温将大幅降低,29日至30日清晨最低气温将降至0℃以下,建议推迟出土时间。

果然,3月31日,昌黎突降春雪。得益于精准的气象预报,基地的葡萄躲过了这场倒春寒。赵晓东感慨:“还好提醒及时,不然今年产量至少降低一半。”

如今,农事不再是与天赌运的冒险。从3月葡萄出土期常规预报,到生长期短期气候预测、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再到9月采收期、11月埋土期气象预报信息,每个关键节点,气象服务都在葡萄地里扎下了根。

“现在下地干活,心里有底了!”果农们说。

秦皇岛市气象局在基地内设立的葡萄小气候观测站。人民网 高清扬摄

秦皇岛市气象局在基地内设立的葡萄小气候观测站。人民网 高清扬摄

田头“把脉”

掌握“虫口夺粮”主动权

谈到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赵晓东仍记忆犹新。辛苦一年种植的葡萄,只因推迟了一天采收,又碰巧下了一夜的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升高,葡萄果实膨胀,撑破了果皮,引来果蝇,最终70亩地收成惨淡。

要保证葡萄健康成长,病虫害的防治是关键。拨开葡萄叶片,可见高低错落的葡萄架间安装着几枚小巧的气象探头。如同葡萄的“神经系统”,随时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传入到一块温湿度照度记录仪中。

不同高度的气象条件都会对果实产生不同影响。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气象部门将气象探头分别设置在了距地面40厘米、60厘米、80厘米处。孙丽华解释,虽然看起来只是几十厘米的差别,但如果挂果太低,会导致光照不足,且雨水从地面溅到果实上,易引发病虫害;如果太高,则易遭受大风、日灼等。

“目前,60厘米左右的挂果高度就很合适。”孙丽华说。

葡萄藤蔓间的气象探头和温湿度照度记录仪。人民网 高清扬摄

葡萄藤蔓间的气象探头和温湿度照度记录仪。人民网 高清扬摄

此外,气象部门还通过总结昌黎近十年病虫害发生情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推出了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趋势预报。

预报参考、积累往年发病前15天的气象资料与葡萄病虫害发生发展关系,如温湿度、降水量等,形成具体农业气象指标。未来若再出现类似天气情况,即可提前提醒果农“未病先防”。

保险兜底

为农户送上“定心丸”

面对气象灾害,精准的气象服务能够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损失,但却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对此,气象部门设立了一道坚实防线——葡萄种植气象灾害综合指数保险。该保险是以葡萄种植户为承保对象,保障葡萄因气象灾害导致损失的新险种。

“种了这么多年的葡萄,没想到葡萄也能上保险。”昌黎县的村民说。

保险由用户投保、有政府支持,理赔快,且无需当场定损。孙丽华表示,只要天气情况触到理赔气象阈值,如霜冻一旦达到某阈值级数,农户前往气象局开具相关证明,即可到保险公司获得理赔。

而气象保险指数的选择也覆盖了葡萄完整的生长期,如低温、连阴雨、霜冻、强降水、日灼等,多为出现频次高、致灾强的气象灾害。

据统计,该保险自发行以来,共承保葡萄过万亩,为种植户提供了数千万元的风险保障。

昌黎县一葡萄种植基地内的葡萄。人民网 高清扬摄

昌黎县一葡萄种植基地内的葡萄。人民网 高清扬摄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实时监测、靶向预警、金融保障等气象服务,为广阔田野注入了抵御风险、稳产保供的新动能。秦皇岛市气象局局长居丽玲表示,下一步,气象部门将聚焦精准化服务,分区域、分品种、分气候开发更精细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气候资源价值转化能力。

(责编:温璐、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