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
一根铜线上的全产业链跃迁


![]() |
矿山 |
![]() |
铜线 |
![]() |
冶铜 |
安徽省铜陵市,因铜而名。1000多年前,诗人李白游历铜陵一带,目睹当地冶铜盛况,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瑰丽诗篇。
1000多年后,这里依旧是中国铜工业重镇。不同的是,这座因铜而兴的城市历经资源枯竭阵痛,积极拥抱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
日前,记者走进铜陵,从一条铜线开始,探访铜全产业链的升级跃迁。
“电磁线行业看起来很传统,其实活力无限”
为啥从铜线看起?
它太重要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只不过很少引人注意——空调、冰箱、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电机、电器工业产品,都离不开同一种关键原材料:电磁线。电磁线承担着电能输送、信息传递、电磁转换等功能,应用领域很广,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而铜是其主要原材料。
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精达”)是国内最早的铜材厂之一,漆包线产销量连续多年超过20万吨,名列世界前茅。
生产车间内,多条自动化产线马力全开,每名工人负责4条产线。丝丝铜线被高高低低的滑轮接力传送,制成不同型号的电磁线产品。“你看这条铜线,是不是棱角分明?”车间工作人员指着一条铜线说,“这是扁线,它浪费空间少,槽满率高,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
这项产品,来自铜陵精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技能大师苏保信带领团队研发。“通过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进军高端市场,公司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持续提升。”苏保信说,铜陵精达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高性能扁平电磁线,具有高精度、高附着性和耐高压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大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单这项业务就能带来40亿元营收”。
在铜陵精达电磁线研究院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一款超导材料进行极限测试。“这是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发的卢瑟福缆,全球仅我们一家能连续生产3公里以上的长度。”苏保信说。
“电磁线行业看起来很传统,其实活力无限。当下,很多传统产业都在向着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崛起,高品质的电磁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下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铜陵精达总经理秦兵说,“关键就看企业敢不敢、能不能咬下这块市场。停留在低端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稳住高精尖市场,我们有底气!”
自信背后,是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强力支撑。传统行业向“新”而行,看似平平无奇的铜线牵动产业发展脉搏。目前,铜陵已形成7条完整产业链,产品覆盖棒、杆、管、带、箔等16类形态。2024年,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规上企业87家,实现产值719.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6%。
“绿色转型不仅仅意味着投入,更有实实在在的效益”
沿着产业链向上游回溯,在冶铜环节,一场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在奥炉电解车间智控大厅,6个红外摄像头检测的短路数据实时传回数字孪生系统屏幕上。“近几年国内感知设备进步很快,我们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将温度、流量和成分等生产数据检测全部集中到智能控制系统,便于掌握生产情况。”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铜业分公司(以下简称“金冠铜业”)党委书记鲍镇告诉记者,“铜电解湿法冶炼过程容易出现短路问题,传统方法是用人工加仪器去检测,发现周期较长;经过智能化改造,现在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情况,生产效率提升很大。”
在不少人印象里,冶炼行业撕不掉高能耗、高污染的标签。在金冠铜业这个国内最大的单体矿铜冶炼工厂,却是头顶蓝天白云,眼前青草茵茵。
一座厂区之变,写下铜陵铜产业链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绿色转型是否会加重企业负担?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冠铜业经理文燕的一句话,令人豁然开朗:“绿色转型不仅仅意味着投入,更有实实在在的效益。”
他接着举了个例子:“拿废旧家电来说,一台空调外机里可能藏着20公斤铜线铜管,如果能通过绿色转型、技术升级,提升1%的铜综合回收率,对铜冶炼企业来说就有巨大收益。可别小看这一个百分点,它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
收益,不仅体现在“眼前”的生态效益、“兜里”的经济效益,还有“耳闻”的社会效益。
鲍镇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以血换铜也心甘’,工人很辛苦,现在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改造,厂区变了模样,工作心情舒畅,吸引人才更容易了,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也上升了。”
在金冠铜业硫酸车间,一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车间制酸生产过程中硫酸生成热、稀释热、烟气显热等蕴含着大量热能,以前只能白白流失。经过HRS技术改造进行回收利用,产出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达8500万千瓦时,电量用不完,还能输送到其他车间。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鲍镇说,“改造设备的8000万元投入,两年就回本了,同时每年还能减少4万吨碳排放。”
“吃干榨净”,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高频词。
“我们每年大概产生5000吨阳极泥副产品,每吨约含两三千克的黄金。为此,我们专门建设稀贵金属车间提取其中的贵金属元素。”鲍镇粗略一算,一年卖黄金收益就能达到百亿元。
自2019年起,金冠铜业相继实施了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铜冶炼渣综合利用、铜冶炼烟气污酸提铼工业化等项目,从中提取金、银、铂等14种有价金属,氧、氮、氩等3种气体元素,构建了全链条式综合利用体系。
“瞄准新兴领域,产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
这样的例子,在铜陵规模庞大的铜产业链上比比皆是。沿产业链再回溯,来到铜产业的源头——矿山。
提起矿山,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机器轰鸣、尘土飞扬……而今,坐在地下千米深处无人驾驶监控站内,工作人员只需关注屏幕上电机车自动运行的状态,不必担心噪声、粉尘的困扰。
冬瓜山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的一座骨干矿山,日采选生产能力达1.3万吨。冬瓜山铜矿党委书记毛荐新介绍,通过科研攻关、采选联合及采用新药剂、新工艺、新技术等措施,该矿不断加强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回采,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过去由于技术条件限制,铜品位低于0.3%的低品位铜矿不具备开采价值,如今这部分资源也被有效利用。”毛荐新说。
矿山开采,难免会在地表留下痕迹。伤痕如何修复?
在冬瓜山铜矿,一条长距离越野管道延伸至新桥矿露天坑。2023年7月,尾矿远程输送与制备固化回填项目全线运行成功。此举不仅有效解决矿山尾矿出路难问题,也为露天采坑生态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回填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是一种“以废治废”新型低碳材料,主要以钢铁、热电等行业产出的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品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破碎、研磨,混合成为一种粉体材料,可替代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用于矿山井下胶结充填。
截至2024年底,杨山冲尾矿库已复垦面积20万平方米,现库区植被长势良好;东山水土保持项目已治理面积12.06万平方米;老鸦岭塌陷坑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项目已完成复垦面积1.8万平方米……
矿山的疤痕逐渐愈合,又恢复了往日的郁郁葱葱。
“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这是这座因铜而名的城市在经历资源枯竭后的深刻思索。
小小一根铜线,连接起一座老工业城市全产业链的升级跃迁。建设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打造高精尖深加工铜产业链,巩固拓展高端铜基新材料领域先发优势……“瞄准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兴领域,铜陵市铜产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铜陵市副市长杨如松说。
采访结束,记者不禁遐想,如果李白穿越时光,看到今天的铜陵,又会写下怎样的诗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