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的合唱


点击播报本文,约
自青藏高原奔涌而出,黄河一路穿峡破谷,蜿蜒跨越九省区,携沙蓄势、润泽万物,最终于山东东营垦利注入渤海。千百年来,她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水利智慧与非遗技艺,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
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两岸绿意渐浓,湿地生态系统显著改善,候鸟种群数量逐年回升,沿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焕发新颜,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在激昂奏响。
位于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包括了以扎陵湖-鄂陵湖(姊妹湖)、星星海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群,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径流汇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近年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护的要求,黄河源园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全县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3142名,实现“户均一岗”全覆盖的目标,牧民群众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源头保护者。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组织党政机关站所代表、群众代表、志愿者及公益性岗位人员400余人,开展“净美黄河”环境整治行动。对黄河沿岸白色垃圾、杂物及河道漂浮物“拉网式”清理,共清理垃圾3余吨、整治区域10余公里,并向群众宣传护河知识,积极营造“党委主导+支部引领+党员垂范+群众参与”的良好治理氛围,持续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助力黄河出川一江清水向东流。若尔盖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9日,黄河边,茶摊上飘着“三炮台”的玫瑰香气,百年铁桥红灯笼高悬,水鸟翩跹,游人沿河道悠然漫步。在兰州,黄河南北两岸山脉绵延,分别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俗称“南北两山”。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成效不断巩固。截至目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已达62万余亩,1.6亿多株苗木在黄河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工林生态体系。该体系每年可减少泥沙淤积超过56万立方米,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1%以上,生态效益显著。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6月14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段呈现出水色湛蓝、平静清澈的美丽景象。该区域汇集了大夏河、洮河等多条河流,并坐拥炳灵湖、太极湖和恐龙湖三大湖泊。近年来,永靖县重点推进水环境治理,通过对黄河两岸山体进行系统绿化,坡地逐步形成了以耐旱草本和灌木为主的完整植被生态系统,有效实现了水土保持。累计建成生态林24.73万亩、经济林9500亩,治理水土流失813平方公里。黄河临夏段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赢得了“蓝色黄河”的美誉。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9月8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人工湿地,风景宜人。作为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配套设施,古城湾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的污染物去除模式,对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尾水进行进一步强化处理,使其最终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古城湾人工湿地自2020年6月投入运营以来,每天能处理6万立方米的污水,年削减污染物达到520万吨。此外,吴忠市还进一步利用这片湿地建设了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将净化后的水引入黄河及市区其他湖泊河流,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缓解了河湖生态补水对黄河的依赖。人民网记者 阎梦婕摄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镇的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是黄河与长城唯一“握手”的地方,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湾”的美誉。近年来,老牛湾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五一”峰值日客流量达2万人,如今,运营民宿、游船等已成为当地村民实打实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人民网 孟佳澍摄
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乌海,城市枕水而兴,黄河穿城而过。境内的乌海湖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自然形成的库区。2013年底,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落闸蓄水,往日蜿蜒北去的黄河在这里聚积形成一片蔚蓝的“海”。作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迎来成千上万只红嘴鸥,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与乌兰布和沙漠相依相偎,雕琢出“半城沙漠半城湖”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人民网记者 苗阳摄
山西省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40多年前,这里因植被稀少,每逢降雨便会“泥流滚滚入黄河”。后来偏关开始通过种树治山增绿、涵水固沙。40余年的接力,偏关的山变了:长城、黄河、关河三条总长130公里的防护林带、马道咀、老牛湾等10多处万亩林业工程,把昔日荒山变成如今层层叠叠的绿浪。昔日黄土坡,已成“绿色长廊”。人民网 卢鹏宇摄
黄河保德段天桥水电站库区至山煤国际段全长9.14公里,是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的工作范围。为持续提升库区水环境质量,保德县采取“打捞队与水工队相配合,拦污浮排与机动船、快艇打捞相结合”的办法,常态化开展库区水面清漂工作。2023年7月以来,清漂队累计清理63.47吨水上漂浮物,日均打捞200余公斤,保德段黄河的生态蜕变清晰可见。人民网 张超宁摄
被誉为“多彩渔村”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范家镇华原村,地处黄河湿地核心区,毗邻沿黄公路。村落依托十万亩湿地资源,形成渔业养殖、莲藕种植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产业格局, 从传统渔村转型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业产业于一体的“童话渔村”,是渭北地区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是陕西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一。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秋风起,鱼虾肥。8月以来,陕西渭南市大荔县黄河西岸生态养殖园区的鱼类、虾类等特色水产纷纷成熟,抢“鲜”上市,也为渔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大荔县坐落于黄河“几字弯”东侧底部,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水质改良、设施提升以及尾水无害化处理等举措,一片片曾经的盐池洼养起了各种淡水鱼、黄河大闸蟹、罗氏沼虾等水产品。目前,大荔县水产养殖面积3.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9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5.37亿元。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7月24日,黄河河南封丘段。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生态廊道,近年来,封丘县在筑牢防汛安全屏障的同时,大力实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黄河封丘段56公里的黄河沿岸已形成1.2万亩生态林带,林木覆盖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8%。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7月24日,航拍河南省封丘县黄河滩区迁建后的荆隆宫镇港北新区。近年来,借助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机遇,封丘县将滩区内5个乡镇43个行政村的10.08万群众全部搬迁,节约了上万亩土地,每年增产粮食约2000万斤,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生态屏障。2024年,封丘县城镇化率达到43.01%,滩区居民迁建兴起的4座新城成了封丘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浑浊的黄河水与碧蓝的海水在此相拥,绘就“黄蓝交汇”的自然奇观。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承载着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更发挥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滨海滩涂修复功能。近年来,东营市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通过实施退耕还湿、湿地补水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河口生态环境。如今,这里已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人民网记者 刘祺摄
9月7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处,持续的生态修复让昔日的盐碱滩涂焕发新生,成为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国际机场”,展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卓越成就。人民网记者 刘祺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