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旷野中的“沉默证人”
湖北监利:“人大+检察”协同保护历史遗址


点击播报本文,约
秋风萧瑟,湖北省监利市白螺镇长江岸边,几座混凝土结构的碉堡与地堡在旷野间静静矗立,诉说着一段日军侵华的历史。
1940年,日军为控制长江中游及洞庭湖流域,强行在白螺镇修建军事机场,最多时停泊日军飞机110多架,成为日军空袭中国大西南地区的重要基地。战后,为毁灭罪证,日军破坏了机场大部分设施。如今,机场主体已不在,仅存1座碉堡、3座地堡、2座暗堡及1处蓄水池。
2008年,白螺机场遗址被核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的重要载体。
今年3月,依托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监利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向监利市检察院转交函件。函中指出,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白螺机场遗址,正面临自然侵蚀与管理缺位的双重威胁,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加大保护力度、及时进行修缮。
监利市检察院接到交办线索后,第一时间与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曾德高取得联系,并邀请人大代表、文物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一起到白螺机场遗址开展实地勘查,初步摸清了遗址的保护现状与风险隐患。
通过实地勘查、调取文物保护档案、无人机航拍、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监利市检察院进一步确认遗址保护状况严峻:文物保护标志说明缺失,历史价值难以直观传达;碉堡墙面粉刷层大面积脱落,砖面风化酥碱严重,墙体多处开裂,存在垮塌风险;保护区内开展草皮种植经营活动,其灌溉设施紧邻文物本体,直接威胁文物安全;周边灌木杂草丛生,历史风貌遭受破坏。
针对发现的问题,今年6月17日,监利市检察院对负有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的相关行政部门依法立案,正式启动公益诉讼监督程序。
7月3日,该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完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管理机构)工作,尽快补齐文物保护标志说明;推进本体修缮与日常管理,消除坍塌隐患;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与监管体系,规范周边生产经营活动,压实文物安全责任。
8月22日,相关行政部门书面回复整改进展:《白螺机场保护修缮工程》已获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同意立项,保护修缮工程方案编制同步启动,待专项资金下达后将立即开展本体修缮;制作符合国家最新标准的省级文物保护标志,并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已指导白螺镇政府建立安全联动机制,加强对保护区内农业生产的日常监管,同时组织清理周边杂草,文物安全与历史风貌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效。
8月底,监利市检察院邀请提出保护建议的人大代表重返白螺机场遗址,现场查看遗址保护阶段性成效,代表们踩着清理后的空地查看碉堡裂痕,对照图纸了解修缮立项进展。杂草清除后,遗址露出清晰历史风貌。
“从提出保护建议到参与实地勘查,再到看到修缮工程立项落地、杂草清理到位,检察与人大的协同,不仅守住了文物安全,更让铭记历史有了实实在在的落点。”曾德高点评道。
鉴于文物修缮专业性强、工程周期长,监利市检察院将持续跟进监督整改进度,督促行政机关全面落实整改方案,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监督。9月25日,行政部门已完成规范化保护标志碑1座、保护范围界桩16根的建设。
“保护白螺机场遗址,本质是守护不容篡改的历史证据。随着修缮工程的推进与监督持续深入,这处承载民族记忆的遗址必将持续发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重要作用,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监利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