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加强司法协作保护传统村落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老树老屋都安心了!司法基地守着村子,再也不用担心乱拆乱建。”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湾村村民的感叹,道出了当地传统村落保护的新变化。
据了解,铜仁市传统村落资源丰厚,全市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共有114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面临诸多挑战,自然衰败、建设破坏、缺乏系统保护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铜仁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传统村落保护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面对传统村落管理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痛点,铜仁市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共五章33条,清晰界定了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构建起县级为责任主体、乡级具体负责、村级协助配合的高效保护机制。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与真实,《条例》列举了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传统建筑等六类保护对象,并通过编制保护规划、建立档案、设置标志牌、建设管控要求四个措施,确保珍贵文化遗产系统性存续。
为实现更精准的保护,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住建局依据相关名录,将全市中国传统村落纳入全面司法保护范畴,并联合印发《铜仁市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名录》,清晰界定保护对象,方便各部门加强沟通、紧密协作,充分发挥职能,探索“司法+”模式,针对村落历史建筑等制定详细保护措施,有效避免对象不明、沟通不畅导致的保护盲区。
同时,铜仁市积极打造实体平台,建立司法协作保护基地,推动司法与行政保护深度融合。铜仁市设立法官、检察官联络站,组织法官和检察官下沉一线,深入传统村落,通过走访、讲座等形式开展送法、普法活动,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传统村落一线,使村民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在普法宣传上,铜仁市推出“铜韵古村·法润乡愁”工程。在11个重点传统村落设立普法实体驿站;结合“新媒体+古村”模式,在焕河村、大寨村等网红村落打卡点设置“扫码学法”二维码;建立“法律明白人+乡贤+非遗传承人”普法队伍,定期开展“古村法治赶场”活动;针对49家非遗工坊,开展“订单式普法”等。通过这些普法举措让法律知识以更生动、更贴近村民生活的方式传播,使村民的法治意识和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在一系列法治举措的有力保障下,铜仁市传统村落的利用与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非遗手工艺品制作等,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源:法治日报,记者王家梁、见习记者胡特旗、通讯员王学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