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保驾护航 激发创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新兴领域立法初见成效

2025年10月29日08:37 | 来源:光明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四五”铿锵印记】

法者,治之端也。

近年来,新科技带来的新活力、新业态赋能的新场景让人目不暇接。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 外贸“新三样”后,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组成的文娱“新三样”,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创新药并称的科技“新三样” 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法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加以完善,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新兴领域立法,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又与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盼“双向奔赴”。展望“十五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必将得到更进一步充分发挥。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法治保障

跳舞、打拳、收拾碗筷……今年8月,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运动细胞”发达、“活泼好动”的机器人让观众大开眼界。围观这场首发新品超120款、1500余件展品“欢聚一堂”的机器人“大聚会”后,很多人都感叹,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已经走进了现实。

“十四五”期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与此同时,面对新兴产业,促进与规范并举,一系列适应技术发展需求,助推培育新质生产力、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等的新兴领域立法应运而生。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5月起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专设“科技创新”一章,为民营经济组织参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补强了网络不正当竞争监管制度短板,进一步加强对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完善了数字经济领域公平竞争规则。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非银行支付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

维护空中秩序——从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施行以来,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措施更加高效、监管链条更加完备,飞行管理运行态势总体平稳,通过立法规范飞行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引导产业发展的成效日趋显现。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劲看来,立法工作,尤其是新兴领域立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补齐法律制度短板弱项,推动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探索创新 地方立法千帆竞发

再将视角放宽,新兴领域立法,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各地以探索性立法创新助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在宁夏,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的80%以上可用于奖励相关人员,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

在浙江,杭州出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数字贸易等法规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了效率;台州出台的共富工坊、乡村组团发展、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法规,体现了公平。

在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数字经济发展条例、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安全管理规定、青年创业促进条例等的制定实施,让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得以切实发挥。

在江苏,继关于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决定助力江苏抢占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新赛道后,苏州、无锡正以区域协同立法的形式开展低空经济立法探索,护航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

…………

“既要保证质量,也要防止风险。”在谈到相关地方立法工作时,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良表示,现在很多新兴领域,像无人驾驶、低空经济、干细胞、新能源等都非常需要立法。尽管有的立法涉及部门多,有些规范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法律的引领、规范、促进、保障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兴技术发展迅猛、迭代更快,治理对象的不确定性更高。这就要求立法既要回应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规范需要,又要避免规范不当阻碍创新发展,需要在法治稳定性和新兴技术治理灵活性之间保持平衡。”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研究院研究员郑文阳表示,作为国家立法的“地方样本”“试验田”,不妨多多鼓励这样的先行先试。

给新技术立规矩、新业态定方圆

一名配音师接受委托录制录音制品后,几经复制周转、AI化处理、买卖交易后生成一款文本转语音产品,出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作品中,而这名配音师此前从未授权任何人或公司将自己的声音AI化。

去年4月,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一审宣判,法院认定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十四五”期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先后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政务数据共享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算法推荐、数据出境、生成式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等配套规章也都相继制定出台,构建起网络发展与促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共享利用、个人信息保护等基础制度。

尽管如此,技术发展迭代速度加快,带来的监管机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治新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涉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立法工作成为各位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将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研究。《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提出加强新兴领域立法,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立法项目作出安排,并明确“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急用先行、统筹兼顾,加强互联网内容管理、数字经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法律法规制度供给,切实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司法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

(记者 刘华东)

(责编:温璐、薄晨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