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城护苗”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陕西杨陵:“六大保护”融通发力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近日,“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名单正式公布,陕西省杨陵区检察院“农城护苗”未检工作室凭借将“农科城”特色与未检工作深度融合的扎实实践,作为该省检察机关唯一代表光荣上榜。
这份国家级荣誉的背后,不仅是“农城护苗”未检工作室长期扎根基层守护祖国“幼苗”的缩影,更是其对团队成立初心的践行。这份初心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娇嫩的幼苗,需要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我们未检人需要用爱心、耐心、细心、用心、精心呵护幼苗。”
一条短信与一次新生
精准帮教点亮迷途少年未来
今年国庆节后,杨陵区检察院“农城护苗”未检工作室的检察官收到一条特别的短信,曾经因盗窃被帮教的小东(化名)发来他在广东深圳实习的照片:“我现在能靠自己生活了,真的很感谢你们拉了我一把。”
这条简短的信息背后,是一个关于救赎与成长的故事。2023年,还是高二学生的小东因无法承受父母“数落式”教育离家出走,在花光积蓄后偷盗了两部手机。案件移送至检察院审查起诉时,这个曾经的学生干部低着头反复念叨:“我没有未来了。”
经过深入走访调查,“农城护苗”未检工作室检察官发现小东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长,高一还是学生会干部,其犯错根源在于家庭沟通的缺失。工作室迅速启动“1+5”帮教机制——由一名检察官牵头,配备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员、观护帮教基地村主任、社区儿童主任和团委职业规划师,为小东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在帮教引导下,小东父母主动带领小东向被害人登门道歉并全额赔偿,取得书面谅解。2024年初,杨陵区检察院依法召开不公开听证会。结合听证意见,综合考虑其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悔罪、积极赔偿、一贯表现良好等因素,该院对小东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设定六个月考验期。
为进一步助力小东重建生活目标,检察官将小东送往设立在杨凌示范区葡萄种植基地的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在这个兼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学基地功能的特殊场所,小东跟随大学生们学习农业知识,观察葡萄生长。看着大棚里的幼苗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他忽然说:“我想考大学!”
2024年,小东如愿考入大学,如今在广东深圳实习。
一套体系与一张保护网
构建“六大保护”协同格局
小东的逆袭并非个例。他的转变印证了工作室的理念:每个迷途的少年,都值得被给予重新出发的机会。这份底气源于一套体系与一张保护网。
2022年初,杨陵区检察院紧扣本地“农科城”特色组建“农城护苗”未检工作室,针对涉农地区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监护易缺位的现实,搭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彻底打破了未成年人保护“单打独斗”的困境。
同时,该院建立了多维度保障机制:每年年末向区委、人大专题汇报未检工作进展,邀请人大代表通过听证会、检察开放日提意见、督实效;2022年至今,联合当地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签订《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关于共建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的实施意见》等9项工作机制,将“各部门搭把手”的共识转化为制度层面的“硬约束”。
这股协同力量,在民生关切处尤为显著——2024年9月,工作室发现一名未成年人因家庭矛盾辍学,迅速联动团委、教育局工作人员上门,一边化解亲子隔阂,一边对接返校手续,最终将孩子拉回课堂。截至2025年10月,工作室的帮教机制已帮助10名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重回正轨,为4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亲职教育“多位一体”的救助,开通“绿色通道”提供17次司法救助。
一课一成长
在法治播种中实现师生共进
“农城护苗”未检工作室的守护,特别注重“提前设防”与“双向成长”。
每年夏天的“法治夏令营”,便是工作室为孩子播撒法治种子的课堂。2025年暑假,“小葵花绽放行动”法治夏令营开营时,留守儿童小宇(化名)拉着检察官的手好奇提问:“检察院长啥样?里面的人都戴勋章吗?”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工作室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联合公安、消防、团委等部门打造“模拟小法庭”,让孩子们穿着小法袍、拿着小法槌走完庭审流程。不仅如此,消防人员还带着孩子们排查“火灾隐患”、学习逃生技能,志愿者坐在草地上与孩子们共读法治绘本。闭营时,小宇攥着“法治小勋章”大声承诺:“我知道遇到危险找警察,也知道不能随便进网吧,以后要当‘法治小卫士’!”
这样的法治宣传从未间断。2022年以来,工作室已走进学校上法治课70余次,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10余次,覆盖2万多人,还搭建“未检云课堂”、开设“家长课堂”,制作播放“网络空间自我保护”等课程,线上线下同步将法治知识送进孩子心里。
在守护“幼苗”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也实现了专业成长。2020年入职的徐珑华一直忘不了第一次讲课时的紧张:“面对台下几十双眼睛,我手心出的汗几乎浸湿了教案。”如今,他已能灵活调整课堂节奏,将“法言法语”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并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每次课后收到孩子的感谢小纸条,我都觉得幸福满得快要溢出来。”徐珑华说。
这一转变得益于工作室建立的“实战授课演练”与“课后复盘研讨”机制。工作室优选本地典型案例建立教学库,从“案件焦点、法律要点、教育痛点”三个维度提炼素材,每月组织干警进行“需求调研—现场授课—课后复盘”全流程训练,目前已形成20余篇成熟的普法讲稿。
“未来,我们会继续牵着孩子们的手,在未成年人保护的路上稳稳走下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天地里长成参天大树,把童年笑声留在阳光下。”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冀的话语,为工作室继续践行初心作出了宣告。(郝雪 赵婧)
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