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草原深处牧歌再次响起

——内蒙古鄂托克旗法院调解草场纠纷见闻

2025年11月07日08:29 |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草原的秋风,带着悠扬的牧歌,吹过牧民营帐。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牧民敖某捧着一面锦旗,送到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巡回审执服务中心的干警手中。这面锦旗,叙说着一个化解持续二十余载纠纷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要回到2003年。敖某与哈某本是一对好邻居,但在那年的一次饭局上,两人对草牧场流转费用产生争执,不欢而散。渐渐地,两人开始在意谁家的羊群越了界,谁家的草垛又占了地,流转费的争执又叠加上草场划界的冲突。曾经的笑脸变成了冷脸,熟悉的招呼变成了沉默。

“草牧场是牧民的命根子,一寸地都不能含糊!”今年,巡回审执服务中心下沉牧区期间,了解到这起纠纷,并由法院干警扎勒根吉负责调解工作。扎勒根吉意识到,要解纠纷,先要找症结;要化矛盾,先要暖人心。法院迅速联合苏米图苏木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组成了一支“解纷专班”,调解就此展开。

可调解的第一步就碰了壁。刚一落座,敖某先发制人地说道:“当年你家多占了半亩地。”

哈某红着脸反驳道:“明明是你家流转费拖了三年没给!”

两人越说越激动,调解一度陷入僵局。扎勒根吉赶紧制止两人:“咱们先不说谁对谁错,明天一起去草场看看,老辈人留下的界石说不定还在呢?”听到这话,两人都平静了下来,都同意按法官说的先去看看。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专班成员就陪着双方当事人往草场走。太阳升得老高时,他们在一片沙棘丛后找到了半截埋在土里的老界石。

可仅凭一块界石,还是没法精准划分边界。专班成员又联系了专业测绘机构,带着全站仪、卫星定位仪再次来到草场,这里打一个测绘点,那里拉一条测量线……干警和测绘人员蹲在地上,一笔一画在图纸上标注位置。

几天后,一份清晰的勘测定界报告摆在了两人面前,哈某侵占草场的具体亩数、四至范围,敖某应得的草场面积,都标得明明白白。

“法律赋予了你们相邻权,邻里之间要相互体谅、互助便利。这是草原法里关于草场流转的条款,费用支付有明确时限……”扎勒根吉拿着报告,一边释法理,一边讲情理,“你们看东边的那两户,去年一起修了饮水渠,今年的羊长得都比别家肥,这不就是互帮互助的好处吗?”

在专班成员的联合调解下,两人心中的坚冰慢慢融化。哈某先红了脸:“当年我也是急着给儿子盖房,才没顾上边界的事,确实不对。”敖某也松了口:“流转费的事,我当年家里出了点变故,没及时给,也有我的错。”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敖某向哈某给付了流转费,专班成员还陪着他们在新划定的边界上埋了新界桩。敖某摸着光滑的界桩,眼角漾开了笑意:“这下好了,以后放牧心里踏实了,和邻居相处也安心了!”

“这样的多部门联动,在我们这儿早成了常态!”苏米图苏木综治中心主任古斯乐图感慨地说:“自从法院参与到综治中心建设,咱们的解纷‘工具箱’里工具更多了,老百姓的烦心事也解决得更快更好了。”

这起纠纷的化解,正是鄂托克旗法院助力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2024年4月,鄂托克旗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旗综治中心设立了“一窗通办”窗口,同时选派了懂法律、懂牧区、懂民情的干警常驻,老百姓在这里就能享受到指导调解、立案登记、速裁快审等服务。而“一中心、多网格、全链条”工作模式,更让综治中心成为“党委抓总、法院嵌入、多元共治”的治理枢纽,把解纷服务送到了牧民家门口。

同时,鄂托克旗法院在综治中心建“一线工作站”,在牧区设“智慧诉讼服务站”,在乡镇搭“沟通联络站”,把源头预防、多元调解、速裁快审等六大功能串成一条线。针对涉及土地、草场的高频纠纷,法院专门设立了专业审判合议庭,推行“先行调解﹢仲裁指导﹢巡回审判﹢诉讼判决”模式,实现土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夕阳西下时,草原上的牧歌响了起来,敖某和哈某的羊群在新划定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两户人家升起的炊烟一起飘向远方……(贾丹丹)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编:薄晨棣、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