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城市的温度蕴于细节中(四海听音)

秦瑞杰
2025年11月13日06: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凌晨,货车司机在路旁“司机之家”喝上热水、安心小憩;下午,外卖骑手在街角“骑手驿站”给手机充电、吃口热饭;傍晚,亲子家庭借助无障碍通道、母婴室,从容出行……这些街头巷尾的暖心设施,看似不起眼,却助力绘就一幅充满温度的民生画卷。

  这些位于城市角落的公共设施,背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续发力。瞄准特定群体的急难愁盼,在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努力织就一张覆盖广泛、精准响应的服务网。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小切口服务,正在释放更多能量。

  在四川成都市,双桥子立交桥下的闲置空间变为篮球公园,周边环绕茶馆与花卉市场,成为市民休闲遛弯的好去处;在福建漳州市,当地出台“金厝边”小微公共空间利用方案,荒地、街角孵化出地摊经济、移动售卖等多类业态……精准又接地气的公共服务,正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同频共振。

  让这些小站点持续发挥作用,并非易事。这要求城市的绣花功夫下得更细、更深——加强协调统筹,让公共服务从单一站点成为系统网络;鼓励社会参与,探索“驿站+公益”“小空间+微文创”等模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善用数字技术,实现需求与服务精准匹配,让服务更加精准触达。

  城市的温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个体需求的细致关照。让快递小哥吃口热饭、让老人孕妇便捷出行、让街坊邻居有地休憩,这些细微处,恰恰是人民城市建设“工笔画”的落笔。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3日 1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