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摸清家底!探查地下隐蔽的“大裂缝”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近年来,随着防震减灾工作不断推进,地下一条条隐蔽的“大裂缝”——活动断层正被地震工程师们逐步“摸清底细”。近日,人民网记者跟随中国地震局来到内蒙古包头,探寻有关活动断层的奥秘。
地震的“元凶”是什么?这是了解活动断层的起点。
在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举行的座谈会上,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刘华国给出明确答案:“地震地质学家认为,活动断层是产生地震的元凶。”
刘华国提供了一组数据,更直观展现我国防震减灾的严峻性:据统计,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全球1/3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我国有58%的国土面积、82%的省会城市、60%的地级城市和54%的县城位于地震烈度七度及以上的区域。这些都说明,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防震减灾要从源头发力,做好活动断层探测相关工作,增强大震巨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的一处断层探槽内,记者看到了活动断层的“真面目”。所谓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而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未来还有可能活动的断层,被地震地质学家定义为活动断层。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一处探槽内,明显的活动断层剖面。(中国地震局供图)
刘华国介绍,我国已知存有495条一定规模的活动断层,已开展141条断层的填图和12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通过这些探测,摸清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发震活动断层习性,这些成果在预测强震发生的地点、最大震级,给出活动断层避让的科学合理建议以及打造韧性城市等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探测成果和建议具体怎么用?记者来到了包头市城市规划馆做进一步了解。
在一张包头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图上,有几处图例为白色的“战略预留区”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王泽棋指着其中最大的一处介绍,这里原本规划为居住区,但在地震部门探明有活动断层穿过后,就将断层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调整为了“战略预留区”,确保这里不再新建建筑。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杜鹏介绍,活动断层沿线是强震发生时破坏严重的区域。因此,必须准确找到活动断层的具体位置,自然资源、住建等相关单位才能据此做好规划和避让,提高抗震设防水平,最大程度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正是有了地震局提供的活动断层数据和专业意见,我们在规划城市空间时才能从源头规避地震带来的风险,保障城市正常安全运行。”王泽棋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