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颗“星星”在校园找到温暖归处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我们在今年开始探索针对孤独症学生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在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校长胡乐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温州多年来在孤独症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一角。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温州市残联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市18周岁以下持证残疾儿童共8477名,其中孤独症儿童就有3072名,占比超36%。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认知度的提升,特校里孤独症学生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胡校长介绍,目前全校942名在校学生中,孤独症学生占比近一半。“正因如此,这份特殊的教育责任,我们必须扛起。”
于是,今年3月,特校成立了浙江省第一所、全国第七所孤独症专门学校——温州市润星学校。这所专门学校整合了特校里针对孤独症学生的教学资源,为孤独症学生提供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采用“一人一案”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打造专业化教学平台。
“让孩子回归普通校园”是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声。为此,特校建立了定期评估机制,由专业教师团队对孤独症学生的社交能力、学习适应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具备条件的学生提供回归普通学校的专业指导。同时,创新推出“卫星班”模式,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部分适合的孤独症学生到普通学校进行过渡学习。
负责孤独症学生教学的林老师表示,这一系列举措,为的就是让这些孤独症学生能够逐步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节奏和社交环境。
“当然,如果有不适应的孩子,他们随时都能回来。”胡校长承诺,特校始终是孤独症学生的坚实后盾。
走到学校一处作品展区时,记者看到了一幅由孤独症学生用AI(人工智能)制作的画。胡乐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生都能熟练运用AI制作出一幅画、一首歌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代表作”,还能让家长和老师更了解他们,成为与外界交流的一种独特手段。

学校里的孤独症学生用AI制作的画。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从专门学校的建立到教学模式的探索,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正用专业力量与真挚爱心,守护每一位“星星的孩子”的独特光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