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北京通州唐大庄村以民宿产业撬动乡村经济——

“金鱼村”蝶变

本报记者 康 朴文/图
2025年07月21日08:5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22
小字号

  唐大庄村露营半岛常举办各类活动,成了市民消遣的好去处。

  唐大庄村一家民宿内景。

  唐大庄村街道干净整洁。村里的金鱼文化成为街上的景观小品,连接着村庄的过去与当下。

  唐大庄村一家民宿。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在北京市通州区中南部,距环球度假区仅2公里处的台湖镇唐大庄村,拉着行李箱、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游客接连涌入。去环球度假区之前,不少人选择在这个村子落脚。

  “都满房啦!”几家民宿经营者告诉记者,最近入住的游客都是早早订好的。

  唐大庄村,过去不少村民从事金鱼等观赏鱼养殖。后来这一产业逐渐凋敝,“金鱼村”失去往日光彩,2019年被定为集体经济薄弱村。

  但很快,唐大庄把握住了新的发展契机——民宿。文旅创意与乡村土地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村民住宅成了风格各异的主题民宿、特色餐厅、乡村咖啡店、主题邮局等,村里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民宿入住率超70%,全村房屋年租金总额超1000万元。

  短短数年,唐大庄村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金鱼村”如何蝶变成“民宿村”?

  

  “机会面前,不能犹豫,谁抢着是谁的!”

  改变发生在2021年。那一年,北京环球度假区开门营业,唐大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也完成换届。

  环球度假区带来的“泼天流量”对周边村庄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能否接得住,还得看村党支部的决心和思路。“机会面前,不能犹豫,谁抢着是谁的!”唐大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民说。

  先是收集整理大量上海迪士尼周围民宿发展资料,又详细调研环球度假区相关数据,包括日接待游客量、周围酒店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村干部分析唐大庄村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讨论发展路径,统一思想。怎么干,大家心里有了底。

  “我们在村委会搞了沙盘,成立接待室,做好了初步规划。”赵建民说,“得让人家知道,我们是认真的。”

  一边拉投资,一边自己试水。村主任梁智凤收拾出空房间,拿出积蓄,村里第一家民宿办起来了。

  不久,一名投资者看中了这里优越的位置。“当时在环球度假区周边考察,穿过一个桥洞后豁然开朗,三片林地包围着一个村庄,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梁筱娟回忆。

  她来到村里,看到村里规划的蓝图,为这份决心所打动,决定作一番尝试。“刚开始只是想当个副业来做,开上四五家,可以当工作室,也可以接待一些来访的朋友。”

  转了一圈,梁筱娟看上了村西头几间紧挨马路的院子。院子在村边上,交通也便利,还不打扰村民。房间虽有些杂乱,但她脑海里已有了改造后的样貌。

  梁筱娟租下2间院子,改造成了民宿和咖啡厅,接着又租了几间房作为员工宿舍和办公室,租金一年40万元。梁筱娟成为了第一个进村里开办民宿的企业主,给民宿取名“暖唐”。

  村民没想到,以前只能给一些企业当库房的宅院,一年收不了多少租,现在竟有这样的好价钱!不过,村民还是有顾虑:会不会把房子弄坏?不会半路跑了吧?

  为打消村民疑虑,梁筱娟把效果图贴在外墙上,村民路过就凑过来瞧上一眼。“会跟效果图一样吗?”

  2022年,暖唐开始营业。“你看跟图上一样不?”眼见旧房子焕新颜,村民们信服了。

  民宿的发展速度,也出乎梁筱娟的预料。客人一拨接一拨涌入,村民纷纷主动找上来:“我家的院子,也交给你打理行不?”还有邻村的村民也来问:“我们建好,你能帮着运营吗?”

  到2022年底,签约建设民宿的有14户,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来到76户。“全村145个院落,现在有近100个发展起民宿和餐饮,就这还供不应求,一年中鲜有淡季。”赵建民说,“仅暖唐一家,就承租30多个院子,连附近几个村子也带动起来了。”

  “来上班的、参观的、游玩的,村里多少年没这么热闹了!”

  “8点出发排队—好莱坞大道—侏罗纪区—功夫熊猫区—未来水世界—小黄人区—趁午餐高峰冲哈利波特区……”

  沿主街走进暖唐的一间民宿,前台展板上一份环球度假区游玩攻略吸引了记者目光。“这是上一批客人画的,入住后几个小伙伴就在这敲定游玩顺序,我也给了一些建议,第二天一早就送他们过去了,玩得很尽兴。”32岁的民宿管家万广智说。

  万广智曾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压力很大,想换个环境。”他说,“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来村子转了一圈,很快确定下来,这就是我想来的地方。”

  “90后占据运营团队一大半。”梁筱娟说,“这些年轻人有想法,也有爱心,他们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村民也得到了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赵书记,又来客人啦!”村民宋保忠60岁出头,见赵建民带着记者走过来,就停好车下来热情地招呼,“里边坐。”

  “又送游客去了?”

  “可不嘛,这不到旺季了,每天好几个来回。您瞧我这车,新买的,就为了接送客人。”宋保忠指着一辆6座商务车说。

  在小院里,宋保忠给记者算了笔账:院子出租做民宿,一年租金13万元,老两口一个接送游客,一个在民宿做点杂活,一个月也有小1万元的收入。“就在家门口,还轻快!”宋保忠咧嘴笑着。

  赵建民告诉记者,村里院落年租金均价约11.2万元,年租金总额超1000万元,民宿产业还创造管家、保洁、司机等就业岗位130余个,月平均工资达4000—6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超过百万元,还带动了房车、露营、夜市等产业发展。2024年全村居民人均收入近6万元,走在首都农村发展前列。

  还有心思活泛的,自己也学着经营起民宿来。开了10多年出租车的村民宋玉顺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家的一处房屋改造成民宿,起名“顺安小院”:“不开出租了,在家干这个,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来往客人多了,村里的业态也丰富起来。风格各异的主题民宿、餐厅、工坊、邮局、咖啡馆、酒吧纷纷在这个小村庄扎下根来。信步村中,眼看着操各地口音的游客接踵而来,在民宿小院拍照留念,在主题邮局打卡,在咖啡馆度过惬意的午后。

  村里公园的半岛营地,经常举办各类活动,为市民游客打造露营、团建、音乐会等更多消费新场景,如今每周末都会有很多市民来消遣。“不少游客不是奔着环球度假区而来,他们有求婚订婚、公司团建、封闭会议等多元需求。”梁筱娟说,“这意味着唐大庄村民宿产业还有更多的发力点。”

  民宿产业,是唐大庄村撬动乡村经济的重要杠杆。“过去,都是人往外跑,现在,来上班的、参观的、游玩的,村里多少年没这么热闹了!”梁智凤感慨。

  “兜里的幸福”“眼里的幸福”和“心里的幸福”

  村民腰包鼓起来,在赵建民口中,这是“兜里的幸福”。跟村里民宿产业发展同步的,是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

  盛夏时节,漫步唐大庄,整个村子透着干净、清爽。露营半岛上青草茵茵,池塘里锦鲤穿梭嬉戏在藕花深处。

  2021年起,唐大庄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补短板工程,陆续完成街道铺装、步道建设、雨污分离、户厕提升、景墙改造、夜景照明等,每年都有新变化。

  2023年,唐大庄村成为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第一批示范创建村庄。“在‘百千工程’助力下,村里建了综合文旅服务中心,提高民宿产业综合承载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流量’变为‘留量’,让游客、创业者、村民三方共享和美乡村,实现多方共赢。”赵建民说。

  从前养鱼的荷花池也被重新利用起来,千条锦鲤鱼苗如今已成颇具规模的鱼群。村里养殖金鱼的记忆被激活,建造的金鱼博物馆不久将开门迎客。今年,村里600亩湿地公园也将完成注水工程,水系的保护开发也将持续净化水源,让更多花鸟在这里“安家”。

  过去,村里民房以黑白灰为主色,改造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复美化,沿路点缀红色灯笼及篱笆围栏等景观元素,保留北方建筑和街巷的特色。为留住乡村记忆,唐大庄村将过去的农耕文化、金鱼文化转化为景观墙、装饰小品,让乡村路上的每一个街角成为连接过去和当下生活的纽带。

  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村貌的变化被赵建民称为村民“眼里的幸福”。“以前环境差的时候,大家也不爱惜,现在环境美了,谁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一名村民感慨。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村民心里。

  “大家没钱挣的时候,精气神不足,村里矛盾也多,很让人头疼,村干部也没威信。”赵建民回忆,“老百姓钱包鼓起来,环境美起来,没工夫瞎折腾,都忙着奔好日子,看见咱村干部直乐,村里工作也好开展了。”

  村干部入户调研,谋划建立更为完善的促进增收和保障机制,确保每位村民都从发展中受益;组织开展书香阅读、书画、插花、面点、手工制作等文化主题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激活网格治理,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这一切,都化作老百姓“心里的幸福”。用村支书赵建民的话讲:“以前我是村民消极情绪的‘处理站’,现在我是村民美丽心情的‘中转站’。”

(责编:薄晨棣、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